来源:银行青年综合
6月2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一连串罚单。其中,北京银行因十四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监管责令改正,并罚款合计4830万元。同时12名相关负责人被警告,合计罚款60万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据公开表显示,其主要违法违规行为包括:房地产类业务违规;贷款及投资业务管理不到位;关联交易管理及关联方名单管理不到位;内控管理不到位;贷款及同业投资 “三查”严重不审慎;向不具有借款资质的借款人发放经营性贷款及个人贷款、信用卡资金管理不审慎;理财业务不合规;表外业务不合规;存款及柜面业务管理不到位等14项违法违规事实。
对此,北京银行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称,本次处罚是基于2021年原中国银保监会对该行开展现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作出的,所涉及事项绝大部分是2020年之前的存量问题。
该行已第一时间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秉承即查即改、立查立改的原则,积极推进整改落实工作。截至目前,已按照监管要求基本完成整改。
业绩表现同规模倒数第二
前十大股东2家持续减持
事实上,这只是北京银行合规问题的冰山一角。
成立不足30年的北京银行,成长速度是有目共睹的,曾一度高居“城商行一哥”,不仅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城商行之一,也是首家总资产突破3万亿元的城商行。
转折来到2022年,北京银行不仅营收、净利润均被江苏银行反超,而且多项业绩指标下滑,甚至处于上市城商行尾部行列。
年报显示,2022年北京银行总营收662.8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归母净利润为247.6亿元。同期,江苏银行以705.7亿营收、253.9亿元归母净利润的成绩,全面超过北京银行,成为城商行的“业绩一哥”。
今年一季度,北京银行的营收出现负增长,同比大跌6.92%至164亿元,归母净利润增速也下滑至1.9%,约为74.93亿元。
拆分来看,占北京银行营收约8成的利息净收入,去年几乎没增长,到了今年一季度利息净收入进一步出现了下滑态势,同比减少3.37%;这也直接拖累了了2022年及今年一季度的业绩表现。
值得注意的是,占北京银行营收近2成的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投资收益这两项,在今年一季度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前者一季度仅为13.82亿元,同比骤降53.06%;后者虽然还在增长,但增幅收窄至2.93%,较去年两位数的增长下滑不少。
横向比较来看,北京银行在300亿以上营收规模的城商行中,业绩表现基本处于倒数位置。
以营收增速、归母净利润增速为例,北京银行在2022年的表现仅好于上海银行;到了今年一季度,营收方面和上海银行一起成为唯二负增长的城商行,且归母净利润的增速甚至垫底。
面对北京银行上交的惨淡答卷,前十大股东中的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阳光人寿等纷纷减持。
据Wind显示,在北京银行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公司是仅次于北京国资的第四大股东,其在2021年底尚持有7.341亿股,持股比例3.47%,至2022年底持股减少到6.986亿股,今年一季度继续减持到6.86亿股,持股比例进一步降至3.24%。
而阳光人寿虽仍位列北京银行第五大股东,但持股数量已经从2021年底的7.2亿股降至2022年底的7亿股,2023年一季度进一步减持至5.32亿股,持股比例降至2.52%。
多项风险指标亮红灯
不良贷款规模居城商行首位
业绩表现不佳的表象之下,北京银行更深层次的是多项风险指标已亮红灯,不良贷款规模持续走高,位居城商行第一,且不良贷款率也维持在业内较高水平。
首先是资本充足率方面,北京银行在逐步走低。年报显示,2022年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54%,一级资本充足率12.86%,资本充足率14.04%,较2021年底的数据同比分别减少0.32、0.6、0.6个百分点。
而拨备覆盖率和不良贷款等表现方面,无论是纵向与过去同比,还是横向与同等规模的城商行相比,均出现了恶化趋势。
财报数据显示,2022年底,北京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仅为210.04%,同比下降了0.09%,在6家300亿以上营收规模的城商行中,属于垫底水平,到今年一季度拨备覆盖率虽有所提升,但仍然是倒数第一。
而不良贷款,无论从规模还是不良率来看,北京银行均属于业内首位。
截至2022年底,北京银行不良贷款规模约257亿元,较第二位的上海银行足足多了90多亿元,至今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规模仍有攀升,约258亿元,仍然是行业第一。
不良率方面,截至2022年底,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约为1.43%,在6家城商行中居首,在17家上市城商行中也位居前列;今年一季度底,不良率仍然高达1.36%,仍处行业高位。
事实上,近年来北京银行的不良率都处在居高不下的态势,2020年至2022年,不良率分别为1.57、1.44、1.43。
如果从逾期贷款的角度来看,截至2022年底,累计有逾期贷款406.25亿元,逾期率高达2.26%,较上年同期分别增加了114亿元、0.51个百分点。
零售转型“二次增长曲线”实现突破
近年来,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及让利实体,压降地产贷款,各大银行均将零售转型视为“二次增长曲线”。
作为城商行“领头羊”,北京银行紧跟形势,积极调整战略,提出自2020年起用五年时间实现零售业务全面转型,即零售利润贡献占比由2020年末的21.4%提升至50%,计划每年提升6个百分点左右。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该行零售资金量(AUM)余额8844.7亿元,增量突破1000亿元,创出近三年最高水平;零售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9%至181.9亿元,贡献占比同比提升5.44个百分点至28.14%;零售客户数突破2500万户,达到2565.8万户,较年初增长207.9万户。
不难看出,零售业务的增速远高于北京银行整体增速,已成为新的增长动力,理论上讲,就区域性银行灵活的变通机制和相对轻盈的身体,零售转型往往是一条出路。比如资本市场的“大白马”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都是乘着零售“东风”,建立起自身竞争优势,得到二级市场认可的例子。
现实中,北京银行的区位优势,出生首都,扎根首都,较高水平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给予当地人民更多的金融选择,有助于北京银行开展普惠金融、零售转型等金融业务。
小结下来,就现阶段的北京银行来说,比起营收、利润增长,零售业务等,其实更为重要的还是资产质量,正像其新董事长霍学文在2021年年报致辞中表示的:“北京银行有信心、有能力在复杂经济形势下,持续改善资产质量,保持行稳致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