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StudioAlpha大巧筑人 ,作者SA
十年树木,百年筑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SA于2016年设立“ 树人奖 ”。树人奖颁布于每年初春,表彰上届优秀学员们。恰逢春日,接受“树人奖”邀请的学员可以在SA上海设计中心的室内或花园阳台种植专属于自己的一株植物,以纪念申请这段有意义的人生时光。此外,“树人奖”的同学将接受SA专访,分享自己的留学经历,为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提供宝贵的经验。访谈结果将以“SA树人奖”系列的形式,公布于SA微信公众号。
本期“树人奖”专访23Fall Serene Wen同学。在此也感谢每一位乐意分享的小伙伴。每一个梦想的实现都是来自你们的卓越智慧与辛勤汗水,在这条路上没有捷径。
α
“在体验中寻找意义”
Serene Wen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学专业
辅修BIM工程管理
GPA: 3.91/4
TOEFL 113
关于自己:
ENTJ魔羯座。利用建筑学的体验主义者。
SA老师评语:
Serene同学是典型的学霸型选手,相信一定是学校里的“卷王”。在申请准备阶段目标一直很明确,每个项目的思路很清晰,画图时也很乐于花心思钻研。略有遗憾的是英语考试占用了比计划多很多的时间,稍稍有影响到作品集最后的制作。希望Serene同学到海外之后继续发扬“学霸人设”,能够保持对自己清晰的规划,由于迎接新环境带来的新机会和新挑战,最终能够一步步顺利的按照自己的规划完成自己的职业理想~~
录取结果
宾夕法尼亚大学 UPenn MSD-AAD
密歇根大学 UMich MArch2
南加州大学 USC MArch2 奖$13330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 UW-Seattle MArch2
伦敦大学学院 UCL MArch UD
设计辅导老师
Sunny Zhang
UC Berkeley,MArch
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建筑系,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设计,大三大四连续四学期获得建筑设计课程奖。研究生毕业于UC Berkeley M.Arch 两年项目。曾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工作室)、美国NBBJ建筑事务所担任过暑期实习生。研究生毕业后就职于美国STUDIOS ARCHITECTURE建筑事务所。参与亚洲、北美多个文化建筑、医疗建筑及全球知名IT企业总部的项目设计及建造。擅长概念设计、逻辑梳理、平面深化、模型及图纸表现。
留学圆名校梦+锻炼自己
致力于自我成长,出国留学面对各种差异带来的生活学习压力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加上之前对于高考的遗憾希望研究生可以圆梦名校,名校Title提供的资源与平台或许能够遇见更多跨专业领域的可能性。
自己本身也比较爱玩,体验至上,我始终着迷面对未知时恐惧且兴奋的状态,建筑学专业的特性让自己更加坚定了想要出去看看的想法。
考英语:申请中最痛苦的阶段
申请过程最痛苦的就是语言没有提前考下来,虽然很早就决定了要出国,但思想上始终对考英语是轻视的状态,初期练英语都是三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一年上半年被学校的三个大设计拖着,没有给语言留够太多的时间,导致六月份的时候还没有任何分数已经非常慌了,在改完第一个作品之后,有尝试脱产准备一个多月的英语,但结果依旧不好,后面只能开始半天作品集半天英语的双重折磨。
核心硬伤是听力部分,后期索性把大部分时间都压在了听力上,抓住所有可以利用的缝隙,睡觉的闹钟调成听力单词的语音列表,画图的歌单是托福听力lecture,最后冲刺的一个月几乎牺牲了睡眠时间,现在想来既痛苦又搞笑。个人感受练听力精听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其他两个考试part能够同步提高,在精听的时候认真做每一个句子的口语跟读,最后再做一遍泛听,模仿写作听力记笔记之后,电脑打字把原文尽可能还原默写出来。 总的来说就是坚持,不到最后一刻一定不要放弃,虽然这么说很俗套,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无数次崩溃产生想要放弃和gap的念头,但语言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灵光乍现都能听懂的那一刻会发现前面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英语面前碰壁的同学们要坚持下来呀!) 。
选校还是要有保底概念
开始对选校没有太多概念,只是单纯得追求名校选择了top10里面的院校,完全没给自己留后路,后来SA的申请指导老师找到我说了很多问题,之后在和Sunny的反复沟通中,我才逐渐意识到研究生项目侧重点和学校地理位置对后续工作和生活影响的重要性,这也让我提前对自己之后的发展有了更多方面的思考,反复调整之后还是增加了两所保底校。
申请快结束的时候有一个阶段会对自己产生很多怀疑,害怕会没有学上,为了给自己多一点可能性和机会,在交完美国所有的申请之后,又顺势混申了一下UCL和米兰理工的第二批。
丰富自己的履历让名校看到自己
被名校认可感觉是很复杂也很玄学的事情,很难讲清楚具体是哪一个方面,在本科学历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尽可能保证绩点和语言的硬性条件不低,本科阶段参加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竞赛和活动,与专业相关不相关的都尽可能去体验,所以CV还算丰富,尤其是跨专业的团队合作去认识不同背景的人对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利用假期做一些线上线下的兼职实习增加履历,当然认真完成校内专业课设的收获也是巨大的,最终让我能够有更多的素材落实到文书和作品集当中。
准备作品并突破英语大关的时光
· 2022年1月-7月
选择作品集辅导老师,第一次上课就非常喜欢Sunny,沟通轻松畅快,所以之后没有任何犹豫就选择跟着Sunny做作品集了。正赶上上半年学校课设有一个大跨建筑设计,从设计难度上来说值得挑战,和老师商量之后决定把大跨的课设作为作品集的第一个作品同步设计。
· 2022年8月-10月
英语和作品集同步进行。由于语言大关没能提前拿下,导致作品集没有时间做新的设计,全部都是本科期间校内课设的重新调整和梳理,但这也给了自己一个机会去审视和回顾自己的成长,8月份基本是半脱产准备英语,9月份之后进度控制在一个月完成一个作品的更改。
· 2022年11月
确定选校,准备文书,完成第四个作品。一边因为疫情封控被困在了家里,一边面对各种线下考位取消的通知,无数次搞崩心态后,索性选择家考,带着对英语的全部执念完成最后冲刺阶段。
· 2022年12月
赶在伯克利申请的ddl之前终于考出了分数,出分那一刻当场泪奔。继续完成第五个作品的更改,补充手工模型的图纸,最后的时间还是很赶。
· 2023年1月
完成申请递交
作品集是我的设计成长记录
作品集主旋律就是对自我设计路上的成长表达,目录这里借用了非常建筑事务所的风格,每一个作品都是对一个新议题的讨论和研究,借助建筑学的工具让我打开一道又一道新世界的大门,然后从中获得不同的思考与体验,这个过程是非常奇妙的,每次体验得到的收获也是能让我对建筑学还有保有最后一点热情的原因。就像杰克·凯鲁亚克写的《在路上》那样,我也选择了“ON THE ROAD”作为主题共勉,希望自己不要失去前行的勇气。
我的博物馆设计
最满意的作品是现代艺术博物馆设计。环境对于空间的设计可以彻底地使人去关注自我与场域的关系,发现自己不同的侧面,这种放松而享受的状态让我在的设计中选择地景建筑的形式融入环境。
从一个演员变成导演,将四个代表人生不同阶段的展览空间作为舞台,结合不同的入口和穿插流线提供一个整体的叙事框架,但是我把这种建构自我世界的机会尽可能返还给游客,他们可以在环境和建筑空间之间自由地游走交互,他们是自身意义片段的激活者和重组者,从而给演员(使用者)对场景的解读留下了充分的自由度和情感体验。
这个作品最开始排版的时候,感觉自己想说的很多,想要表达的思路也非常复杂,导致看起来就像是逻辑混乱的PPT排版,好在Sunny非常耐心得听我说了将近半个小时胡言乱语的设计概念,然后从中帮我梳理出来了一条清晰简洁的逻辑主线,也是从这个作品开始,我开始有意识得去强化每个作品的逻辑性和可读性。
来安利下吧~(笑)
我喜欢的东西一直以来都比较杂,喜欢的建筑师也没有特别固定,但建筑学的边界无止境嘛,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可以和很多领域发生关系,所以就安利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像极了电影界的柯布西耶,一个挥舞着旗帜的创作革命者,一直在探索,一直在突破。
如果有机会...
申请过程中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时间继续优化自己的申请辅助材料(比如推荐信),如果有机会还是建议尽可能在本科期间多利用假期时间去一些优秀的事务所实习,增加实习履历的同时,可以尝试努力拿到大师的推荐信应该会对申请有很大的帮助。
对学弟学妹们的话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使命,多去体验,努力了解自己,探索真正适合自己的和所擅长的,更有利于思考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然后给自己留一些缓冲的时间做准备,这样当一些重大选择来临的时候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调整和把握。
感谢所有人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一直以来始终给我坚定支持的父母,任何时候都对我充满信心。感谢Sunny老师,在申请期间每个迷茫时刻给到我非常大的帮助和鼓励,每一个建议都受益匪浅。感谢申请指导老师为我梳理每一个申请的重要节点。感谢帮助我写推荐信的赵老师和孙老师。感谢我的建筑学启蒙金老师。感谢我的设计搭档Estella,那些曾经无数个一起磨合探讨方案的日夜是我成长最快的时期。感谢本科期间一起做竞赛和工作室的宋老师。感谢我的直系学长杨老师本科期间对我的指点。感谢一路走来都在鼓励和给我正能量的朋友和同学们。
关键词: